阅读:0
听报道
参加财新思享家的《【有奖征文】我们这一代:平凡的人与闪亮的故事》,一开始不知道从何写起,但写着写着,还是有些收获。
Q: 你出生在哪个年代?
A: 70年代。
Q:兄长、同窗、挚友……哪些人打开你的新视野
A:好多。特别是我的导师。
Q:琐碎的生活中,哪一段经历念念不忘
A:1)82年,4岁,拿3分钱,一张粮票,跑200米,买一个特别大的三角形糖包,是那时候最好吃的早饭。
2)85年,7岁,搬到新家,院子里每家有一块地种菜。夏天放学后,扯着水管,给菜浇水,给自己也浇水。
3)88年,10岁,看《河殇》,被画面和解说词感动,看完首播又看重播,还收集报纸上的讲解词。现在想来,当时并不真正理解,而是被片中传递的信念感染了。
4)89年,11岁,高中部同学上街。我在旁边看,只觉得热闹,并不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各种学习,也不明白。当然,现在明白了。
5)90年,12岁,小虎队,青苹果乐园,逍遥游,一直陪伴我到大学。
6)92年,14岁,高年级杀人事件。一早到学校,地上一路血。
7)94年,16岁,高考成绩发布。意想不到的高分。惊喜。来京。
9)大学期间,真诚,任性,说不知轻重的话,很过分、很搞笑。感谢宿舍的哥们容忍我。他们一定是觉得我年龄小,懒得和我计较。:)
10)硕士期间,遇到导师,耳濡目染中,找到方向。他是我前面的高峰,指路的明灯。
11)Bell Lab工作。刚从学校出来,不知道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负责”,浪费了很多机会。慢慢懂事,但很多表现估计还是让领导无语。好在Bell Lab的文化,包容。慢慢发现自己的特长,做了一些工作,引起了一些注意。同入部门的十几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性格相投,感情很好。六年里,公司、领导、同事都对我很好,学到很多,感激。
12)博士,专注论文,激动、期盼、失落、快乐。收到ToN国际期刊录用通知,完成心底一直有的愿望,献给导师。然后又立刻收到另一个国际会议的拒信,由此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3)小家伙出生,从几十厘米变成一百多厘米,转眼6岁。有性命攸关的时刻,绝望,不敢回想。3岁后,大多数时候很健康。不时欣喜,相依为命。她最喜欢颐和园,于是,父女常去,晴天、雨天、雪天,都去。在颐和园,她发现了四季,找到了江南。最不忍的是,教训她一下,讲完理后,对她说:爸爸爱你的啊,她眼里就闪光。
14)第一次给本科生上课,没有想到,下课后,学生鼓掌。同事说:这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学生毕业,收到一张卡片,有他们一个个的签名。
15)财新思享家。舒立,财新,思享家,一脉相承。思享家改变了我。线上朋友,有的宽厚,有的锋利,逐渐习惯。线下活动,见识各种人物,开阔眼界,慢慢有了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受财新报道影响,理解世界的复杂,因此也理解个人的复杂,不再一根筋。有时帮助到别人,感觉到自己价值,不至于寂寞。
16)Aaron Swartz和斯诺登。教育和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潜规则、黑暗中权力的勾兑、意识形态的束缚,是科学最大的敌人。Aaron Swartz和斯诺登以一己之力、赤子之心,推进信息公开、知识分享,手段虽然激进,还是令我倾心。同为技术人员,我认同他们关于信息公开、知识分享的理念,佩服他们敢于用自己的双手,干预看似强大的社会政治、让政治公开、透明的勇气,同时也为他们的命运忧虑。希望更多人理解他们、加入Open Government、公民运动的行列。只有这样,才会有大家良好的生活。
转眼,35岁,没有特别成就。很多事想做,却还没开始做。做过多少梦,也忘了。偶尔想起故乡,知道回不去。慢慢习惯。不再想成为比尔盖茨。过自己的生活。记得嘉映的话:良好的生活,要有作为,要和“大家”在一起。
窗外下着雨,听达达的歌《南方》: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这些已成回忆
每天都有新的问题/不知何时又会再忆起
Come on.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