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一个社会都会找到自己生命力的开发者,这些人奋力疾呼,以"铁屋中的呐喊"来唤醒同类,这些人总是以赤子之心向往新生事物的出现,他们的功能在于让社会时时警惕"传统对创新的压抑"。

                                                -- 汪丁丁

一、Aaron Swartz之死

Aaron Swartz出生于1986年11月的芝加哥,他的父亲是一家软件公司的创建者,从小他就沉浸在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学习中。

三个月前(2013年1月),27岁的Swartz自缢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公寓中。那天,他装作没事一样,进浴室冲澡,待女友再次返回,发现他已经自缢身亡,尽管身上还有些许残留的体温。

在他去之前,他正因为通过MIT的校园网从美国JSTOR学术期刊库下载大量学术论文,而受到美国联邦检察官的通信欺诈(wire fraud)和计算机欺骗及滥用法规(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的指控,极有可能受到一百万美元罚款和35年监禁的惩罚。

这确实是一次不正规的论文下载活动:他把笔记本联入MIT的网络后,打开自动下载的程序,然后藏在一个柜子里,就离开了。MIT的安全人员发现异常后,费了很大的力气,找到了这个隐藏的计算机,然后,设下埋伏,把前来取电脑的Swartz一举抓获。

然而,Swartz的行为,和大家通常理解的“黑客”并不相同。他虽然未经授权,下载大量论文,但其下载并非为了盈利,也并未盈利,而且,他下载的论文都是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并非机密。因此,他虽然以不正常的手段大量获取这些论文,但并未造成严重的伤害。就因为这个,面临一百万美元罚款、35年监禁的惩罚,是不是太夸张了?JSTOR也承认上述判断。在他被捕之后,JSTOR发表声明,认为虽然Swartz的作为不当,但并不想将其告上法庭。

问题是MIT不愿放过Swartz。被Swartz接入了网络的MIT感到受到了伤害,坚持控告。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想过以他们这样庞大的机构,再加上国家机器的力量对付一个27岁的年轻人,是否违背了其作为一个学术机构起码的道德。结果是:2011年,Swartz被捕,其后,长达两年的刑事调查耗尽了Swartz的收入和精力,而最后严厉得令人匪夷所思的指控,超过了任何一个27岁、人生还未开始的年轻人能够承受的范围,把他推上了绝路。

MIT和美国联邦检察机关的这一“暴行”,引起了全世界互联网技术人员的愤怒。在为Swartz发表的声明中,Swart的亲属和朋友说:“Aaron's death is not simply a personal tragedy, it is the product of a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rife with intimidation and prosecutorial overreach. Decisions made by officials in the Massachusetts U.S. Attorney’s office and at MIT contributed to his death.”道出了为Swart惋惜和愤怒的人士的心声。 

二、两种文化的冲击

Swartz的死,是互联网文化和传统商业政治文化冲突的结果。这位活跃在互联网世界中的20几岁的年轻人,异乎寻常地希望改变现实世界。结果,当他有意无意地将互联网上的开放、分享文化带到传统的政治商业生活中时,他一个并不经意的举动,却给自己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年轻的Swartz是年轻的互联网分享文化的缔造者之一。他参与制定的RSS标准和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享协议,是互联网开放、分享文化的两块最重要的基石。他创建的Reddit网站,也已成为美国最成功的社区网站,奥巴马竞选时都不忘登录这个网站争取选票。

他对社会政治问题怀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生命的后期,他全身心地投入了Open Government的运动,试图推进美国政治改革,改变美国的政治运作模式。他痛惜华府的政客们失去了原则,只剩下了利益的权衡和博弈。他说:美国政治的运行方式确实是公开、透明的。比如,议员接受的每一笔政治献金,都会公开。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议员接受大公司的献金这一件事情本身,是否正确呢?他指出,华盛顿的议员们一方面受到选民的监督,不会做太伤害民众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必须依靠大公司的政治献金运作,因此也不会做出不利于大公司的事情。那么,在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议员只能尽全力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无所谓原则,自甘为利益博弈的机器,达到了平衡,就好。他的这些话,与布坎南提出的美国政治家缺乏“原则”的问题以及“政治市场”的分析,殊途同归。

作为一名软件开发者,他希望通过开发程序,促使问题的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发现:信息公开(Open data)对改变目前的政治运作方式,并无太大帮助,因为:普通互联网用户难以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获得有益的结论;而新闻记者基于这些数据获得的结果,如果不能引起相当规模的传播,则对现有的华府政客,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他选择利用互联网,更深地介入社会运动,去实现他自己认为正确的“原则”。他创建了Watchdog.net,投入到了Progressive Change Campaign Committee的活动。这些作为和他参与创建的互联网分享文化一脉相承。

Swartz走了,而以Swartz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化和传统商业政治文化的冲突,依旧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日上演着。从Open Data到Open Action,互联网文化对传统商业政治文化的介入,没有停息。在无数的冲突中,这两个世界的人们,终将汇聚一处。

愿Swartz安息。

注:这张Swartz的照片由Fred Benenson摄于2008年12月,当时,Swartz正在参加Creative Commons世界大会。这张照片采用的正是Creative Commons的版权协议,因此能够被我们自由采用。

参考文献:

【1】洪晓明,《汪丁丁杭州纵论新经济》,2001-11-06,南方网

【2】Wikipedia,《Aaron Swartz》,

【3】LARISSA MACFARQUHAR,《REQUIEM FOR A DREAM》,New Yorker,MARCH 11, 2013,

【4】Daniel Lathrop, Laurel Ruma,《Open Government:Collaboration, Transparency, and Participation in Practice》,O'Reilly Media,February 2010,

【5】卫报, 《Aaron Swart死亡全记录》 ,冯霄译,参差计划, 2013-01-15

 
话题:



0

推荐

陈一帅

陈一帅

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曾就职于朗讯贝尔实验室,现居北京,Kassy的爸爸。个人主页:https://yishuai.github.i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