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岳王庙岳飞坐像
很多朋友以为岳飞愚忠,其实不然。孙江、黄东兰两位老师刊于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4年12月号上的《岳飞叙述、公共记忆与国族认同》一文指出:给岳飞安上“愚忠”的形象,是乾隆的功劳。
乾隆不简单。他这么赞岳飞:“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拘,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封疆之外。呜呼!以公之精诚,虽死于桧之手,而天下后世仰望风烈,实可与日月争光矣”。就这样,把岳飞定成了“愚忠”的典型,而且还特别光荣。此后,《说岳全传》将乾隆钦定的这一岳飞形象广为宣传,深入人心。此一役,不愧为乾隆帝深谙文化统制之道的经典案例。
实际上的岳飞,天赋极高,个性极强。他认定是对的事,就是死也要做,和任何人(包括皇上)都不对付。这正是他不容于高宗,高宗必去之而后快的原因。他的这一个性,从以下两件事上可以看出:
1)高宗元年,岳飞还是一名小兵。面对金兵,他要主动出击,而顶头上司不同意,觉得时候还没到,两人意见不合,岳飞便脱离部队单独行动,最后差点以不服主将号令之罪被斩,幸得宗泽搭救,免官待罪。
2)绍兴七年,高宗出尔反尔,不给岳飞增兵,不支持岳飞北伐,岳飞大怒,先与过来沟通的丞相大吵一架,然后又如当年一样,辞职信一交,扔下部队,跑回了老家。此后,金兵打过来,高宗三番五次让他出战,他还赌气不肯出来。这么倨傲不逊,高宗哪受得了,对他态度大变。
岳飞认定是对的,而高宗不让他去做的事,就是北伐。岳飞还是一个小兵的时候,就给皇上写信,要恢复中原,被当时掌权的官员斥责,因此被贬。经过十几年征战,岳飞依旧矢志不渝,千方百计要进击中原。而高宗呢?自入世以来,历经磨难,缺乏安全感,恨不得立刻就过上承平的日子,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怎能理解岳飞的雄心壮志,只觉得岳飞添乱。
岳飞如果看清高宗的本性,认清时势,象韩世忠等人一样,安于自保,就不会有后来的杀身之祸。可是,这不是岳飞的性格,他做不出来。他是真英雄,他要英雄造时势。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利用一切机会,鼓动军心、民心、士大夫心,点燃不忘国耻,恢复中原的舆情;
2)他利用一切机会,收编军队,发动民兵,扩充军队,增强军事实力;
3)他利用一切机会,在地理上移动军队,向北,向北,再向北,向金军大本营靠近。
对岳飞的这些举动,高宗心里有数,两者书信往来,谁也说服不了谁,两者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说碍于当时的形势,高宗对岳飞上书,离职,还可以忍受,那么,当岳飞不顾下属阻拦,违背宋朝祖制,以武将身份,当面向高宗建议早立太子时,高宗就不能再忍了。岳飞或是好意,可高宗有理由认为:哦,你觉得我不行,碍你事,要我早立太子,换人。此时,高宗已起杀机。
自此,形势急转直下,高宗杯酒释兵权,随后构陷韩世忠,岳飞,欲置之死地。面对来自皇帝的罗网,岳飞和韩世忠表现完全不同。岳飞还是一副不对付的姿态。有仰慕他的人事先给他报信,建议他象韩世忠那样,赶紧也去趴在皇帝脚跟前,涕泪横流,一表忠心,以求不死。可岳飞说:皇上如果明察,就不会让我死;相反,皇上如果不明察,要我死,那我怎么做,也是死。
所以说,岳飞是一个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自我追求的人。这样的人,怎能说他“愚忠”于皇帝?相反,正是因为他坚持己见,与皇帝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然后又秉性直言,受到致命的猜疑,而被皇帝除掉。
有朋友说:岳飞不反,就是愚忠。我想:岳飞朝思暮想的目标,是北进,恢复中原,他一腔热血,并没有政治方面的图谋。因此,造反,不符合他的本义。而且,造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岳飞当时的兵力和政坛人脉,不足以支撑他有足够把握造反成功。如果不成功,反而连累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和黎民,危及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抗金事业。以岳飞的眼光,不会不做些这方面的考量。
只叹高宗无能,自斩手足;更叹岳帅天纵英才,却与时势不合,不能实现本有可能实现的梦想,还被皇上猜忌,死于非命。悲乎。
而乾隆帝狠,给岳飞戴上“愚忠”的帽子。此后,借着岳飞事迹的流传,乾隆帝把“愚忠”这个观念,植入了多少少年的心灵,愚弄了多少百姓,制造了多少顺民。其余毒并且流传至今。幸好历史学家细细发掘,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参考文献:
1)孙江、黄东兰,《岳飛敘述、公共記憶與國族認同》, 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86_0407010.pdf, 二十一世紀,卷期:86,民93.12, 頁88-100,香港中文大学
2)龚延明,岳朝军主编,《岳飞研究论文集汇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3)邓广铭著,《岳飞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龚延明著,《岳飞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
5)王曾瑜著,《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6)维基百科,《岳飞》,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2%B3%E9%A3%9E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