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早,拿起舒国治先生的《门外汉的京都》,复习了几页,紧绷的神经得到缓解。写下这篇文章,作为感谢。
 
见识舒先生的文笔,从他的另一本书——《理想的下午》开始。春节回京的飞机延误,一个人呆在长沙。冒雨奔到定王台书市,找到久负盛名的畅达书局,在它的『历史和哲学』专柜上,看书。发现了前文提到的《沈从文的后半生》《粟裕征战录》,还有这本《理想的下午》。拿起来便放不下,看了好久,为书中的文字和气质着迷。回京后,就购入了《门外汉的京都》。
 
《门外汉的京都》描写的旅途生活,是我理想的旅途生活。自在、忘我。虽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有点难。比如,曾一个人到佛罗伦萨,在古老寂静的街道踟蹰,除了喜欢,还有一丝不安,因为落寞。
 
但落寞,对舒先生,似更增加他对美的感受。他写道:『忽的你竟有些天涯孤独的冷落感,或一些零星的随时迸出的感受,总之,它令你贴近自己的感觉,并且,是旅途方有的感觉』(第131页)。
 
『贴近自己的感觉』,确实是落寞中能找到的最好感觉。它确曾出现在我的旅途中,让我重新发现自己。其实,不止在旅途中,在清晨小区花园的微风中,骑车的路上,都有时会有这种感觉。只是,象舒先生那样,静静地、细细地品味即使是一块石头的美感,与之融为一体,这样的时间不多。毕竟,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时光,不只有自己。
 
但这也没关系吧。京都是沉寂的,所以让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人世间是追逐的,不免被各种事情打扰。京都的韵味,颐和园湖边微风送来的思绪,让生命得以重新激活,已应知足。
 
想到东西方『贴近自己』方式的不同。『门外汉的京都』的方式,是东方的,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西方呢?似更加直接。《艺术眼•第3辑:蓬皮杜中心原来可以这样看》一书中介绍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30幅现代艺术作品的来龙去脉、欣赏要点。我看到当代西方艺术家们如何运作自己、操作媒体、让自己的思考,进入主流世界。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操纵。而《鸟人》《Gone Girl》等西方电影让我感到,他/她们『贴近自己』的方式,是直接、生猛、解剖似的。这种方式,富冲击力,也令人压抑,不快,带着一种『强求』的味道。
 
我犹豫:东西方文化交汇复杂,我们耳濡目染间带给孩子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会让他/她们长大后,对自己内心的探求,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显然,不能假定她/他们一定会采取东方的。如此,她会不会失去东方的那种体会幸福的方式?晚上试着给宝宝念《门外汉的京都》。念完第一章《雨中京都》开头,宝宝就笑了,就把书拿过去了。看来,舒先生诗一样的文字中,饱含着孩子似的天真纯洁,也是适合孩子的。
 
我也想,也许,让自己、爱的人、有着纯洁心灵的人们,有一个理想的下午,才是生活的意义。
 
链接:
1)舒国治,《理想的下午》,豆瓣链接当当链接亚马逊链接
2)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豆瓣链接当当链接亚马逊链接
3)塞西尔•柏泽兰 (Cécile Beuzelin) (作者), 宁暄 (译者),《蓬皮杜中心原来可以这样看》,艺术眼第3辑,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8月1日),ISBN: 7508640195,豆瓣链接当当链接亚马逊链接
 
 
话题:



0

推荐

陈一帅

陈一帅

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曾就职于朗讯贝尔实验室,现居北京,Kassy的爸爸。个人主页:https://yishuai.github.i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