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财新读者社区思享家成立3周年,我也陪伴了它3周年了。可是,最近虽依旧每天访问,却几乎不发言了。很多次敲出一些字,最后放弃,没有发出。矛盾:想分享时,害怕被享友讽之以“煽情”“低水平”;不说话,又惦记着老朋友,想让他们知道我最近在干什么,想什么。

我很奇怪:这是一种什么心情?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个样子?

还好,有国际顶级科学家解答我的疑惑。昨天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一介绍了她读的互联网顶级国际学术会议WWW 2013年的Best Paper《老无所依:社区语言演变和用户生命周期》。其中,斯坦福的明星教授们分析了两个啤酒网络社区多年的用户活动记录,有如下三个发现:

1)一个用户在社区网站生命周期的跨度(即从注册账号到最后注销账号离开或不再访问的时间跨度),和她的发言方式是否和社区整体发言方式一致,有关。

2)一个新用户注册后,她的发言方式会受到社区整体发言方式影响、同化。有一天,这种同化会到达顶点,随后,两者便开始偏离。随着偏离越来越大,用户最终离开。

3)这种偏离,根源于人的一个本质特点:“成年后语言稳定”,即:一个人,刚进一个社区时,是婴儿,他不断学习,成长。当他成年时,他的语言(或熟悉的风格)就会定型。可是,社区的语言(或风格)却总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结果,他的语言(风格)就会与社区的语言(风格)越来越偏离,最后,用户无奈地离开。

反观自己现在的状态,就是处在偏离越来越大的阶段。我感觉到的偏离,就是我还在用我熟悉的语言方式或风格来进行表达,而随着当年熟悉的朋友的离去或潜水,思享家的表达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更直接、更解构、更注意内涵的深刻?我说不出来。总之,这是我不熟悉的。为此,我感到疏离。

此时,我真切体会到这篇论文标题的含义:“老无所依”。爱它,却看着它远去,无能为力,失落,无所凭借,老无所依 。。。

这么早就体会到“老无所依”的感觉,我觉得是一种幸运。这种感受让我想到两点:

首先想的是检讨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方式。这一年来,自己压力重重,对他们,虽然有时表达一下关心,但总体上觉得和他们说不到一起去,交流少,交流方式也有问题。现在想来,他/她们看着我和他们交流的方式,一定会有一种深深的“老无所依”的感觉。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地懊悔。

然后想到的是与享友交流的方式。既然自己已“稳定”,那就看着朋友们享受新世界吧,用不着非要追上他们的步伐,也用不着为她/他们的不解或言辞感到失落。老无所依,是每个人一定会经历的。

想到这里,释然。昨天在思享家转纽约时报呼吁特赦斯诺登的公开信,就看到了锐初老朋友的回复,感到欣喜。行,锐初,至少还有你这个家伙给我响应。而同时也给我回复的小飞,我也想说:谢谢。:P

那么,我还会在思享家呆多久呢?这篇论文给出了一个预测算法,能够达到50%以上预测准确度。根据这个算法的思路,我估摸了一下自己的情况,结论大致是:我还会呆3年。

而思享家应该如何做,激发用户活跃度,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这篇论文没有给出答案。我们正在进行研究。

参考链接:

1)Cristian Danescu-Niculescu-Mizil, Robert West, Dan Jurafsky, Jure Leskovec, Christopher Potts, No Country for Old Members- User Lifecycl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Online Communities (论文PDF), WWW 2013

2)王一,WWW 2013 Best Paper: No Country for Old Members: User Lifecycl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Online Communities 讨论PPT,2014.1,Ph.D Candidate,北京交通大学网络理论与应用实验室,http://netcomm.bjtu.edu.cn

 

 

话题:



0

推荐

陈一帅

陈一帅

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曾就职于朗讯贝尔实验室,现居北京,Kassy的爸爸。个人主页:https://yishuai.github.i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