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1902年出生到1948年,46年的经历、创作、生活。
 
四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1)他的教师生涯
 
因为被聘为教师,要备课,写讲义,这促使他系统地研究、学习、总结现有的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是,促使他系统地探索创作方式。
 
他怎么做到的呢?他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教学方式做到的,就是:“写”给学生看。书中提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为了向学生解释不需要什么什么也可以写出一篇作品,他就自己先写一篇,以此向学生说明这种方法。这样的备课、授课方式是一般的教师无法承受的,但他乐此不疲,因为他把这作为一个系统地探索创作方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自信,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给我启发:1)教孩子编程,最好的教学方法可能就是演示;2)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一遍别人。
 
2)他的苦功
 
很多年轻人问沈从文写文章的秘诀是什么,沈从文看看他们的样子就说:年轻人,出去玩吧。因为他知道年轻人是扛不住写作痛苦的折磨的。
 
对那些真正想写作的孩子,他就告诉她们,秘诀就是慢慢磨、认真写,写十年、二十年,才能成就一点东西。他上课用这种方式,写作也用这种方式。工匠精神前一段时候火过,现在又没什么人讲了。因为大多数人是扛不住的。只有像沈从文这样的少数人,不知道、也不想用其它的方式。
 
这也是一个乡下人的倔强。
 
3)他的妻子
 
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有一点误解,觉得她没有照顾好沈从文,而且听说她在沈从文去世后整理他文稿的时候曾后悔地说:只有在沈从文去世后,才真正理解他。这句话让我有一些误解,以为她并不理解沈从文。而且她当年被沈从文追的时候,那么不近情理,我就觉得她有点不懂事。
 
看完这本书,我对她的看法完全改变了。没有她,就不会有沈从文。年轻时候的她天真到了极点,怪不得沈从文喜欢她。但她接受沈从文的爱之后,非常理解、爱、包容沈从文。书中引述了她给“二哥”(她对沈从文的昵称)的几封信,以及她的日记,以及她给沈从文寄东西什么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千金大小姐来说,太不简单了。
 
她也有很好的见识,比如她在沈从文陷入文学界无谓论战的时候给沈从文的建议:你不适合写这些评论性的文章,你表达得不够严谨,总是留了把柄给别人,给自己挖坑,你应该好好写好自己的小说。这建议多切中要旨,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姑娘有怎样的见识。很难想象在那样的世代,怎么会培育出这样的姑娘。现在这样的姑娘还有吗?我能把我的女儿培养成这样吗?这是我现在问自己的问题。
 
4)他的内心,一直极悲凉
 
这种悲凉来自于自己的家庭、湘西封闭落后的环境、以及整个国家的面貌,但为什么同样的家庭、环境、国家面貌,有的人就没有这种悲凉呢。
 
归根结底,我觉得是来自于他的善良。他爱自己身边的那些卑微、默默忍受命运、无知、但因此也淳朴、善良的人。所谓“乡土”,关键是“土”。但从“土”里出来的人,对“土”有着深深的依恋。
 
但“土”这个东西,面对现代世界因为对“洋”、“先进”、“时髦”、“高效”、“自动化”的追求而带来的高效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机器,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沈从文自始至终就明白自己属于被淘汰的对象。他很清楚。所以,在那么多朋友的包围中,他也还是感到孤独,很自然地选择自杀。这是一种极度的悲凉。所以到后面我都不太想看这本书了,因为这些给我非常难过的体验。
 
书的最后,说沈从文的侄子黄永玉在上海街头流浪,看到沈从文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写自己的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在街头哭了。沈从文写了什么呢?他是这样写的:看到黄永玉的作品,觉得不错,然后发现是自己的侄子,百感交集。这个侄子十四岁就离开所有亲人在外面流浪,无可避免的穷困、疾病、挫折、逃亡……没想到,即使如此,二十五岁时已成长至此。很特别的是,沈从文看到侄子现在的情况,并没有像我们预料的那样,表达出“高兴”,“欣慰”。他还是悲的。他说:这个发现让他对这个国家、民族,以及“属于个人极庄严的命运”,感到“异常痛苦”。请注意他并没有在国家、民族前面加任何形容词,仅为个人命运加了“极庄严”这个形容词。我觉得这是他的真心话。他怜惜的是这个青年人。对他来说,个人才是最庄严的。而在这个世代,这最庄严的东西,确是最被贬损、踩入泥泞中的东西。不是么?
 
沈从文然后在文中表达了对自己、对侄子,我觉得也是对无数中国青年命运的残酷预言:“一种命定的孤立,由强执、自信、有意的阻隔到永远的天真,共同作为一种无可避免的悲剧的到来。至于生活的败北,犹其小焉者”。我觉得是这句话中透彻心骨的悲凉,让此时流落在上海街头的黄永玉崩溃了。我也是。
 
但沈从文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在他所有作品中,在目睹纯真被现实无情碾碎但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会留一个口子。他说:倘若所谓“悲剧”实由于性情一事的两用,在此为“个性鲜明”而在彼则为“格格不入”时,那就好好的发展长处,而不必求熟习世故哲学,事事周到或八面玲珑来取得什么“成功”,不妨勇敢生活下去,毫无顾虑的来接受挫折,不用作得失考虑,也不必作无效果的自救。这是一个真正有良心的艺术家,有见解的思想家,或一个有勇气的战士共同的必由之路。
 
看到这一段话,我默默地拍了下来,发给了我在湖南同样致力于艺术的弟弟,然后在键盘上敲出这三个词发给了他:“有良心的艺术家,有见解的思想家,或一个有勇气的战士”。
 
他回了我一个字:“好”
 
好。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http://www.millionbook.com/mj/s/shencongwen/fmj/009.htm
话题:



0

推荐

陈一帅

陈一帅

81篇文章 1年前更新

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曾就职于朗讯贝尔实验室,现居北京,Kassy的爸爸。个人主页:https://yishuai.github.io

文章